8月26日晚,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、马来西亚小说家黎紫书写作的《流俗地》在南京先锋书店举行了“生命的暗流与霞光——黎紫书作品分享会”。《流俗地》作者黎紫书与作家鲁敏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对谈,深入交流关于《流俗地》创作背后的故事。
【资料图】
二十年的“流浪”
无法回避的故乡造就了《流俗地》
黎紫书197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,自1995年以来,作品多次获得花踪文学奖、《联合报》文学奖、时报文学奖、南洋华文文学奖等,个人曾获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、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、“云里风文学奖”年度优秀作家奖、单向街书店文学奖“年度青年作家奖”等。
其长篇小说《流俗地》以马来西亚锡都一个被居民喊作“楼上楼”的小社会拉开序幕,以盲女银霞的人生为主线,讲述马来小城里的市井风俗、浮世百态。这是黎紫书继《告别的年代》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。
“如果要我给第一个定义的话,这本书是献给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的一部长篇。”《流俗地》是一本书写故乡的小说,这与黎紫书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。35岁前黎紫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,基本没有过在外国的生活经验。
35岁这一年,黎紫书辞去了新闻工作,选择当一个全职的中文作家。“马来西亚华文的生存环境很艰难,它不是一个官方承认的语言,我们这种对中文十分热爱、有某种奇怪的壮烈悲情情怀的华人,如果真的想要用中文来谋生的话,选择很少。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地方,一个马华作家,书不能卖几本的。”
为了突破自己的局限,谋求更广阔的天地,黎紫书离开了故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,到现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,黎紫书在世界各国“流浪”,她在北京生活过,又去了德国、美国生活,但其间也不断返回马来西亚。在离开又返回故乡的这二十来年中,黎紫书终于明白了,“如果我要继续当一个作家,我的书写终有一天会写我的家乡,这是我无法回避的、必须要做的一件事,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,才会有《流俗地》这部小说。”
洗尽铅华,《流俗地》如何书写人的故事
作家鲁敏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,将《流俗地》这部小说评价为“返璞归真、洗尽铅华的写作。”鲁敏强烈的感受到黎紫书汉语写作中优雅、准确、清晰、繁简得当的美感,同时鲁敏也为黎紫书对人物命运的关照和书写所打动,“我一直感受到大家在艰难的、残酷的、不断丧失、不断被打击、被剥夺的生活世道里,他们依然相互拉扯着往前走,拉扯的过程中可能也有离散、背叛,或者有互相的绞杀,互相的侵占,但最后还是迎着那一点点光往前走。”鲁敏表示。
《流俗地》是一本有着扎实的人物细节的作品,正如黎紫书自己所言,“这确实是一本写人的小说。”在《流俗地》中,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,不管是粗俗的人还是高雅的人,都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细节,每一个人都是极为鲜活的存在,何平从批评家的角度来看,同样也认为人物细节的饱满是最能调动他阅读兴趣的地方,“她小说中的人让我们感觉是活生生的。”
扎实的人物构建或许也与黎紫书多年从事新闻记者职业有关,她与各行各业、各个层面的人接触对话,观察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,听过许许多多人讲述他们的故事,这些人物后来成为了她在写作中的原型和灵感源泉。黎紫书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接引到小说中,将之变得活色生香。
近些年来,马华文学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,对于很多读者而言,马华文学给人一种“橡胶园、热带雨林和南洋”的刻板影响,但何平认为黎紫书的写作呈现出了马华文学的另外一种可能,“从某种程度来讲,也呈现出汉语文学或者说汉语写作上微妙的东西。”
扬子晚报|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
校对 徐珩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频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